金股配资网中心官网 芷江刻度·机场大石磙
文|钟远锦金股配资网中心官网
机场大石磙,陈列于芷江机场广场,为抗日战争时遗物。长约1.8米,重逾40吨。抗战时期,上万名民工参与修筑了远东第二大机场——芷江机场。大石磙作为修筑机场跑道的重要工具,见证当年悲壮的历史。
1945年8月21日,日本降机降落芷江机场的彩色照片。 (资料图片,2014年美国通讯兵约瑟·夫德捐赠)
每次走向机场,绕着机场航站楼前的跑道往前走,看见挺立于广场间的两个战时机场修筑大石磙,我的心便会波澜迭起,抑制不住的崇敬油然而生。
“克敌受降威加万里,名城揽胜地重千秋”,当所有后来者,被刻在芷江抗战胜利纪念馆的铭联所激励时,我们的血脉里,翻涌着“继往开来,我辈自强”的热血。
1937年7月7日,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悍然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。为了捍卫大西南,国民政府决定将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东面,原建于明洪武三年(1370年)的芷江校场坪修筑为军用机场。1937年11月,湖南省主席何键电令芷江征调5000名民工修筑芷江机场。后又从麻阳、晃县、黔阳等周边地区征调数千人,加入修筑队伍。
“我于1938年来到芷江,在这个穷乡僻壤,仅有的外国人,是荷兰和比利时的传教士。我同中国劳工一同住了两个星期,他们为修建机场在平掉那些小山。”曾在芷江与中国军民并肩抗战的飞虎将军陈纳德在回忆录里写道,“这些中国人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,平山整地,弄出了一个有5000英尺跑道的机场。”
“那么大的石磙,不得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聚在一起,才能推动?”我们看到存放于机场广场的两个大石磙,满眼的疑问。那么大一个石磙,横向转动的难度,是远远超过顺向碾动的。不仅需要更多人加入到笨拙的操作杆上,还需要齐心协力,找准运动线,让巨大的石磙不偏不倚地在既定目标上碾过好几遍,方能达到“受力均衡,不留死角”的标准,方能让修筑的机场“表面如一,耐压抗震”。
粗粝的竹木扁担,简易的担土工具,黑漆漆的铁锤……当一张陈列于飞虎队纪念馆的机场修筑照片闯进眼帘,我们不由得心灵一震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暗沉的岁月,看到一位身着黑色粗布的小伙子,将酸痛的手臂举起来,深深呼了一口气,再次将尖嘴铁锤,向眼前那块粗犷如小山的青石撞去:“用点力,把这块青石錾开!”在芷江,藏在土壤里的青石,是最难“降伏”的。陡峭山间的巨石,将巨石根部挖出,然后想办法在巨石上部着力,就有可能将其连根拔出,然后它们自己会顺着山势,滚下去。而在平地间的巨石,要刨出根部工程量大不说,也难以用力。只能用铁锤,将露出地面的部分一点点敲碎,剥离。那附着在青石上的反弹力,一不小心就可以将手臂震出血来。一位见证过机场修筑的老人说:“大的石磙需要一百三四十个人才能拉得动,小的石磙也要几十人才拉得动。民工们一拉就是几十圈、上百圈。”
他们睡的是庵堂寺庙、宗祠会馆,吃的是南瓜稀粥,在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基础上,芷江机场终于落成。建成后,芷江机场迅速成为了中美空军的重要军事基地。苏联志愿空军中队、中国空军第二大队、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第六十八飞行联队等多支空军力量相继进驻。一时间,机场上战机轰鸣,银翼相接,成为了日军闻风丧胆的“空中堡垒”。
中美空军联队指挥塔旧址。 通讯员 摄
在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里,芷江机场见证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空战。中美空军的飞行员们驾驶着战机,从这里呼啸而起,冲向蓝天,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。他们用勇敢和智慧,捍卫着祖国的领空,为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。每一次战机的起降,都承载着希望与使命;每一次空战的胜利,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牺牲,直至日军在芷江投降。
一说起那段历史,芷江人又牵动内心的痛。他们忘不掉那些长眠于“万人坑”里的英灵,也忘不掉穿梭于时空中的机身,以及那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绝贡献的先人。
现在,芷江机场也从最初的军用变成军民两用。机场航线连接着国内诸多重点城市,芷江航空港也从单一的航运,向民航、低空经济产业链等复合产业集群发展。
我站在大石磙前,伸出右手,贴抚在大石磙的石面。那些坚硬可叹的石面,像一丛丛火焰金股配资网中心官网,将时间点燃。我似乎又听到了大石磙,正骄傲地转过身,向着一条预定好的路径,翻滚着前进。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